欢迎来到一网人才!
台州分站
椒江
路桥
黄岩
温岭
临海
玉环
天台
仙居
三门
其它分站
返回主站
家名企帮你规划职业人生—访谈实录
2014-10-30 13:40:00 阅读量:1636 来源:15hr.com
  主持人:去年毕业于西南政法大学法学专业的周龙,现在一家超市精肉部提刀卖猪肉;毕业于四川大学生物系的研究生黄艳,鉴于目前大学生家政服务的高热度,欲投身其中。他们是真的是喜爱这些职业,还是因为找不到工作才作出这样无奈的选择?他们的做法是更新就业观念、领军就业多元化,还是未能"人尽其才,人尽其用"的人才浪费?对此,人们的看法不一,莫衷一是。大学生到底如何迈出职业生涯第一步,最终实现理想就业?带着这些疑问,我们百家名企帮你规划职业人生栏目邀请了全国青年彩虹工程实施指导办公室副主任郭益民老师以及职业测评专家、北京中青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副校长孙晓伟老师作客栏目直播间,为您讲述此大学生就业之怪现状。



  两位老师好。网友朋友大家好。全国青年“彩虹工程”是共青团中央组织实施的一项旨在引导鼓励和支持广大青年通过创业实现就业的大型社会公益活动,是中国青年创业行动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指导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方面成绩十分突出,首先我们请郭主任先为我们介绍一下全国青年“彩虹工程”的相关情况。有请郭主任。



  郭益民:主持人好。各位观众好,网友好。今天有幸来到这里和广大的网友共同探讨大学生的创业、就业这方面的问题,我觉得非常荣幸,也希望通过这次活动大家互相沟通;互相了解,争取为全国大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这个方面提供很好的想法。



  全国青年“彩虹工程”是团中央书记处批准实施的一项中国青年创业行动中一个很主要的内容,这项内容主要任务就是要把青年的就业、再就业,青年的创业纳入到共青团整体的工作范畴中。从共青团组织来说,这是服务于青年人,服务于党和国家政策的很主要方面。这项工作实施以来,在社会上取得了比较好的反响。



  今天我们谈的是大学生创业、就业问题,我想就这一问题简单的谈一下“彩虹工程”在这方面的所作所为。



  主持人:谢谢郭主任的详细介绍。接下来我们就直奔主题,就大学生“卖猪肉、研究生做家政”这一现象,郭主任有什么看法?



  郭益民:首先我认为这很正常。大学生卖猪肉也好,从事家政工作也好,应该说都是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一种有效的尝试或者适应社会、了解社会的一种方式。从其本身来说,卖猪肉也好,热衷于家政也好,这些现象我们可以全把它当做职业之一来看待。所以这个事情前一段社会上议论纷纷,怎么看这个事情,从我本人的看法应该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在新的历史阶段,在目前就业环境非常困难的前提下,作为学校组织学生走向社会的一种尝试和一种体验,其主要目的还和学生今后的就业方向,包括职业规划等,似乎还不能一下子连到一起。



  因此我觉得,看待这个问题,我个人的意见,就是把它当做一种社会实践。就像我们团中央、全国学联,每年都组织了大学生“三下乡”服务工作内容中的一个部分,或者说从大学生本身来说,有这个需求和愿望,希望通过这些方式,磨砺自己、锻炼自己,增长见识。我想也不尽是一种比较现实的或者比较可行的方式。



  主持人:“同维大学生家政”在北京悄然走俏的大学生保姆,没想把家政作为一项职业,女研究生黄艳认为大学生家政大有潜力。关于择业选择问题,孙老师是如何评价这些大学生职业选择观念的?



  孙晓伟:现在说大学生就业难,可能不是现实的“就业难”问题,岗位还是有的,前几天我们有一个统计,现在一个大学生对1.4个岗位,还是供不应求,为什么这么多大学生就不了业,或者就业这么困难,还是观念上的东西。这么多年,我们搞的都是“精英式”教育,大学生毕业,都想进一个比较高档的工作环境,进机关、进研究所,或者进大的企业。



  我觉得大学生做家政也是一种很好的新兴现象。前几年时候,我们做过一项调查,尤其在北京,需要高档的有一定文化层次的家政服务人员,英国叫“高级官家”这样的人有一定的文化知识、专业背景,对于家政来说,不单纯是辅导孩子,还可以起到一个家教的作用。对老人,还有一定的辅导老人的心理学知识,或者具备一定的按摩知识、营养知识,都可以对家庭生活起到一个科学合理的辅助作用,从这个角度里说,我觉得大学生做家政也未尝不是将来大学生就业很好的方向。



  主持人:大学生择业前,应该做好哪些准备,如何走好职业生涯的第一步?



  孙晓伟:关于大学生就业,我们一直都在提倡进行大学生指导和大学生就业。首先大学生就业缺乏对社会的了解,对每个职业来说,如果没有社会实践这个环节,对他来说都是陌生的,他所了解的职业是很浅显、很直观、很表面的东西,大学生就业最重要的一点要认清自己,我能做什么,我具备什么样的知识,具备什么样的技能,然后这个社会需要什么。比如做一个很普通的文秘,一个文秘人员需要什么样的技能,需要什么样的专业知识,这都需要我们去了解。每个大学生在入学的时候,都要申报自己的专业,申报专业之初你肯定有一个自己的想法,就是将来从事与这方面有关的工作,当然这里面也有一些人很迷茫,选专业的时候也很迷茫。大学生就业走好第一步,首先不要盲目。现在很多大学生求职特别盲目。



  例如,现在大学生就业简历满天飞,投完之后,也不知道投到什么专业了。所以要认准目标,了解这个行业的背景,尽快在四年生活里,丰富自己的技能和知识,达到这个职位所需要的知识水平。这样我们迈出第一步的时候就很扎实,不盲目,也不会出现“先就业,再跳槽”,然后不断地定位,不断的循环,最后还不满意,然后再说,我再回来考研吧,这些人很迷茫。



  现在就业要做好规划。首先自己心态要稳定。充分的认识自己。我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究竟能起到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作用,这是最重要的,这是我的个人看法。



  主持人:节目开始的时候,我们已经提到,全国青年“彩虹工程”实施指导办公室在大学生就业方面具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关于这一“高才低就”的问题,全国青年“彩虹工程”实施指导办公室又有什么看法和建议呢?



  郭益民:刚才谈到“高才低就”,大学生从事简单劳动的这种职业和技能合适不合适,从中华传统文化理念上,大家都知道“学而优则仕”的概念。这一说就回到我们孔夫子的时代。常年以来,我们举国择才的科举制度,从政治来说,为统治阶级、封建阶级提供了人才支持。现在,我们国家从每年的高考制度的确立,尤其是1978年拨乱反正之后,我们恢复了高考制度以后,严格的意义上说是为了国家的建设和经济的发展,重新树立起适应今后社会发展和科学进步的人才需求。



  这种历史的沉淀,传统的理念导致几乎所有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考入大学,读一个专业,出来之后的工作也比较安稳。在我们广袤的农村地区,还存在一个“跳龙门”的概念。如果一个农村出来一个大学生,可能改变了这个家今后的生活环境和命运。他自己本人可能也重新接受到新的知识,处在新的环境,可能会对自己个人的发展有好处。



  针对“大学生卖猪肉、大学生做家政”这件事,如果作为职业来说,这是一种职业。我们把它认为是“高才低就”是因为你所学的这些知识,似乎和这些工作用不上,这是不是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个人精力的浪费、家庭资产的浪费。这样,可能在世人心目中认为,这种东西可能就是“高才低就”的概念。



  这些天就大学生做家政这一块还有一些想法。刚才孙老师谈到大学生做家政,需要知识层面等,但是很重要的一条是他需要生活阅历。要知道如果没有相应的生活阅历(这个阅历在学校是学不出来的),没有生活,没有经历过,恐怕很难能够做到我们概念中的(像欧洲电影中的高级官家)概念。尽管家政服务,作为一个服务行业的内容,现在也逐渐被大学生所关注,我认为也仅仅是关注而已,至于接受不接受,(因为同学们在社会大背景、传统理念的影响下,)恐怕也认为这种东西也不是长久之计。



  换句话说,更多的大学生恐怕想得更多的是我学了这个东西之后,我个人怎么有一个更好的发展。我们先不用说为政府、为国家,我们尽我们一份力,就从他本人来讲恐怕考虑更多的就是他自己今后如何发展的问题。现在大学生学的知识,能否在今后的社会环境中得以充分的运用,尽管我们也知道,我们高校中现在所学的这种知识体系,相对和我们社会发展节奏来说是比较慢的。



  我们有很多的同学包括专业分工太细等等,包括培养学生专业性极强,又无法干别的工作的这些同学,这样从国家的角度来说,教育部也在不断的调整,我觉得这个政策逐渐的向这上面靠近。使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变专业人为通才,以适应社会变迁之中不断边缘性的岗位出现。包括去年我们教育行政部门也提出了,高等职业教育如何与现实社会紧密接轨的问题。包括我们请高级技师进校当老师等。给他们点评,给他们做专业辅导,目的就是让这批学生尽量的减少在社会中游荡的状态。而是属于毕业就上岗,有岗位可以直接去竞聘。换句话说,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把用人单位的岗前培训,前置到高校内完成。对于各个层面来说都是一个很大的经验。换句话来说,效益也是非常明显。比如用人单位培训的费用可以减少。学生投入的精力和它的关注度可能会增加。并在专家的指导之下,可能会对这个学生在相关行业产生出爱好的趋向,在岗位上不断的发展和进步。



  主持人:归根到底就是我们觉得大学生现在缺乏一种社会经验。当前缺乏社会经验,也被视为最困扰大学生就业的因素,于是有些大学生不得不去从事一些“无工作经验”的单位去,或者接受“零底薪”的方式,积累一些经验,我们如何看待这种现象,这种现象对社会的长期发展又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孙晓伟:“大学生无经验”是很正常的事,因为这些年他们埋头学习。大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通过参加一些社团组织,目的就是为了多接触社会,多缩短我们与社会的差距。好多招聘单位现在都说“有一年以上的工作经验”,而且标识“不要应届大学生”,可能单位有它自己的考虑。针对这一现象,好多大学生认为,我先就业,我可以不要求工资,甚至低工资,为什么?为了丰富我的阅历。我现在打工一个月,出去可能我就有工作经验了起码我在某某公司干过,这是一个自身经验积累的问题。



  我觉得零工资也未尝不可。包括我参加公益性的劳动,在国外可能很普及,在国内少一些,都是为了丰富我们的阅历,锻炼我们的才干。这肯定会促进更多的人来研究这一现象。为什么大学生和社会差距这么大,我们如何缩短差距。很多大学把职业教育都挪入高校。就是缩短大学生与社会的举例。我觉得都是一个很好的现象。这个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会越来越少,“零工资”的现象肯定越来越少,毕竟我们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企业的发展,还需要具备一些高知、高能的人才,这种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少,这也对大学生本身提了一个警醒,也促使我们在入学的时候反思自己,我学好自己文化知识的同时,还应该丰富哪些内容,还应该关注社会,不做那种“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可以做一个综合素质、综合能力都比较强的新时代大学生。



  主持人:郭主任您认为呢?



  郭益民:社会经验与我们同学的就业到底是一个什么关系。我觉得从共青团这个角度来说,在很早的时间就提到这个概念。我的印象好象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团中央和学联提出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社会实践的形式就是利用假期的时间组织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社会、学习社会,知道在我们周边的社会发生了一些变化他在这个时候,当初提出这个背景,恐怕就是1978年恢复高考之后,无数的人们涌入到这个渠道之中,这是有历史渊源的。



  在这个过程里,又不像现在高校扩招这个状态,高校又少,真是一个“精英式”教育。我们叫做“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对于广大的大学生来说,当时大家通过这种方式,校门对校门直接进入到高校,社会上一些东西也确实了解得非常少。所以当时提到了这个概念,并且付诸于实践。社会实践这个活动经过20多年的发展,确实走出了一条非常适合它自己的一条道路,或者帮助我们的在校大学生创造了解社会、认知社会的条件,为这个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当初我记得定位叫“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这是当初从社会实践提出的这方面的概念,是以“受教育”为主,“长才干”为辅。当时希望让大家认知社会、了解社会。经过这20几年的发展,从内容上,社会实践有一个很好的发展,包括我们这个主题,从“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有些基层都谈到这个层面了,叫“做贡献、长才干、受教育”,就是说,我们的同学、我们的学生,在校里掌握了这些专业知识,如何有效的与各地的经济建设紧密结合的问题。应该说,在相当的地区得到了大家的广泛欢迎和认同,而且包括这几年搞大学生的“博士团的三下乡”,这是更是高知层面上的了。



  我就带过这样一支队,叫“社会实践活动”。我带的团队叫“中国大学生暑期实践三下乡”,到了山西的林丘县。我带这个团的构架是什么呢?全是硕士以上的学生,分成几个组。对接到当地,学医的进医院、学矿产方面的进矿山等。当时我的感受是我觉得老百姓对此种形式非常欢迎,尤其是学医疗的。我记得当时有两个同学是北京中医药大学的两个博士生,一个是西医,一个是中医。到了地方医院以后,思维就不一样了,中医有中医的思维方式,西医有西医的思维方式。老百姓希望由这些北京来的中医或者西医生来给我们号号脉,看看病。这个活动确实得到老百姓的拥护。从共青团来说,还是大学生系列竞赛,很多同学也把这些项目放到社会中实践,也起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刚才谈到大家认知社会这个环节,共青团一直在做。包括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家提出要提升我们的综合素质。为此,团中央和教育部联合做了一本《大学生素质拓展手册》,里面有五方面的内容,把学生在学校的社会实践的所有环节,包括获得的奖励、社会反馈等都在上面体现,作为一个依托,以验证这个学生。



  在这个过程里面,教育行政系统也在这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努力。



  比如严格规定以课时的形式规定,大学生每个学期必须进行社会实践多少天,中学生社会实践多少天、小学生社会实践多少天。这也是用制度化的方式与社会接触,向社会学习,与认知社会这种方式对接起来。在这方面做一些工作。



  面临现在这种情况,面临大学生“零工资”的问题,从法律层面上好象是不太允许的,只要录用,就要按《劳动法》执行。但是最重要一点是,学生希望通过这种方式的实践来了解自己,我到底能值多少钱,我看这个公司到底能有多大的发展?我以“零工资”形式作为一个突破口。恐怕更多的是这个问题,而且从职业的长久性来说,恐怕今后不断的跳槽形式会越来越多。



  主持人:我们面对就业的压力日益严峻的现实,职业测评与职业规划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欢迎,但是有些专家指出,大学生就业初期,职业测评与职业规划对他们来说还为时尚早。孙老师也是职业测评的专家,您有什么看法?



  孙晓伟:职业测评、职业规划,进入2000年以后,特别火热。我记得从2003年开始,2004年达到高潮,在出现专业测评机构。职业测评首先是基于心理学的理论基础,目的是帮助认识我们自身。从这一角度来说,作为一个职业测评,比如职业倾向性测评。帮助我们认识自己,对于我们选择职业还是有一定帮助的。但是这个东西要一分为二的看待它。就是说,可以去测评,可以去认知自己,但不要盲目的信赖它。因为测评是需要一套严格的体系,需要很专业的人士来做。比如,我们到医院看病,可能做一些CT、X光,目的是帮我们准确的诊断病情。



  测评也是一样,从人格、气质、从职业倾向、专业能力上,无非是为了更好的来认识自己,找到一个目标,找到更适合自己发展的一条路。当然,如果这条路测出来我适合做一个管理者,那么我就一定能做一名经理吗?这还有很多现实问题需要解决,这需要我们的经验,需要我们一点点社会阅历的积累,还需要有这样一个平台。



  从好的角度来说,如果测评出来,可能给我们一定的信心,原来我还有这么多的潜力可以挖掘。如果测的不专业,可能会受到打击,他们就认为,“原来我学的专业不对,我应该偏重语言能力,我怎么学数理了呢?”



  尤其从今年开始,好多测评机构热潮已经过去了,人们看待这个东西更理性了,包括大学生也一样,我们在高校推职业指导师的培训,这里也包括职业测评,我们推动更科学、严谨的职业测评,目的帮助学生和老师更好的认识自己,只是一个辅助的工具。



  主持人:当前找工作已经出现了“一职难求啊”的尴尬局面,于是大学生走上自主创业的道路,并且有一部分人还小有成就,针对大学生自主创业,郭主任有什么看法?目前大学生自主创业面临哪些有利的形势?他们的困难在哪里?



  郭益民:大学生面临的目前这种就业状况,刚才孙老师也谈到了,不是说我们社会上的岗位缺失,而是我们很多同学的认知度有些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个人来说,我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因为在自主创业的过程中,恐怕会真正体现出当前青年人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以至于他今后的成长空间相对会更大一些。应该说,“彩虹工程”实施指导办公室这两、三年一直着力做大学生的创业培训工作,主要目的是在于培养我们学生的创业意识,进行创业技巧和技能的培训,不光是意识的培养,还有方法的教授。



  通过这几年的工作,我们看到,参加过培训的学生创业热情空前高涨。你比如说,我们现在还有一个班在北京林业大学,还在那里实施。很多同学他们都谈到渴望创业。因为他们师兄、师姐拿着简历满处发,结果得出来的是失望,有的甚至形成抑郁情绪。我们觉得对于我们的大学生进行这种创业培训,我们恐怕更多的是在创业意识的培养上,创业技能的掌握上,这边只能算做知识上的传授,因为你必须操作,才能实现这个环节,所有的环节都是实践性很强的东西,要是不实践,只是当时感慨一番,兴奋一下,冲动一次是不行。



  去年我们进行的培训就是这种情况,而且来参加培训的大都是二、三年级的学生,应届毕业生来得很少。因为他们看到了自己空有这个热情,自己没有这个本事,他们不得不把这些热情收敛起来,重新和几百万的毕业生走上招聘会场。也就是说在目前的状况下,有一个资金的问题,有一个项目的问题和经验的问题。



  今年咱们知道,2006届的毕业生面临着毕业生卖方市场和结构性不合理的就业市场举步维艰。刚才说到“零工资”,今年媒体上也报道了广东省应届大学生一个月500块钱,有的700、800,硕士月薪才1500块钱。这种情况应该说这是一种“窘态”。就算是我们国家、政府,包括我们高校也都在千方百计的为我们同学的就业寻找出路,而且国家也出台了很多相关的政策。各个部委也都出来很多相关的政策。但是严格意义上,对于413万的高校毕业生,加上去年338万中的25%的没有找到工作的往届毕业生,再加上数以百万量级的农民工、下岗再就业等等,有限的岗位就这么多。



  主持人:这也就成为他们创业的困难?



  郭益民:这既是困难,也是他们自主创业的动力。因为他把我所有的精力投入到找职业的过程之中,还不如扭过头来,变“找饭碗”为“造饭碗”。这样很多同学现在都有这个意识。团中央也在这一块工作。例如和国家开发银行,今年签订《扶持青年创业提供创业基金的意向书》,应该说今后中国在这一块还会有一个长足的发展,还得要创业、创新。因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包括北京市,恐怕也要进行城市性质的调整。作为文化产业都市,包括今后叫“创意文化”。“创意文化”本身就是创新理念的具体表现。在这里,鼓励我们大学生创业、支持大学生创业,用创业带动就业。



  主持人:刚才您谈到大学生创业要有知识,还要有一个创业基金的问题,大学生创业具备了知识优势,解决了资金问题,要成功创业,大学生还应该具备哪些自身优势?在前面的谈话中,您也谈到个人具体的素质,还想请您谈一下,有哪些具体的素质?



  郭益民:我觉得应“先做人、再做事”。话好说、也很简单,但是如何做人,你这个人怎么样、人品怎么样,你的事业才会怎么样的发展。我觉得这应该是一个最基本的东西。



  再一个就是很重要的就是他们需要有激情。上个世纪末端(1999),被称做“中国大学生创业年”,我上次给同学们介绍过,包括“湖北创业第一人”、“广东创业第一人”、“上海创业第一人”等,都是大学生创业。因为1999年从创业的环境和空间,大家也知道,为什么谈到这个问题,因为1999年恐怕是网络信息时代膨胀发展的时代,是泡沫式发展时代,拿着钱逮到一个地方就砸。而很多同学凭借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也投身到了创业大潮里。比如说华中科技大学文科院系的学生,据说现在已成为“全国大学生创业第一人”。但这件事还需要考证。她凭借她的两个项目和一家公司合作,她占40%的股份,成立“天行健”有限公司。因为合作不愉快,到年底的时候就分开了。换句话说,这个同学创业失败。但是她不甘心,因为她有她的专利和项目,回过头来,做了一个“中国大学生创业网”,她现在自己的生活来源恐怕依托她另外一个专利项目,好象是一个防撬门的技术。现在,她还在往前走自己的路。但是她有一句话就是“年轻没有失败”。



  主持人:郭主任说的这点“创业”,大学生也觉得创业和择业是一样十分慎重的。请问郭主任,他们该如何明确自己的创业思路,有效规划自己的创业征程?



  郭益民:从大学生创业角度来说,我觉得需要具备几个方面的条件:首先要需要有创业的愿望,有愿望才能有激情。第二、应该具备创业的基本素质。基本素质里包括很多,我刚才说“先做人、再做事”是道德层面的要求,具体的执行层面,恐怕还有很多。比如心理承受能力、团队意识等相关方面有很多细节,这恐怕要真正的开专题来研讨。还有一条我觉得大学生创业要从小事做起,为什么?因为从创业过程来看,我们都知道比尔•盖茨发达前,不也只是几十人的小软件公司吗?比如李嘉诚也是卖领带起家。



  主持人:就是说我们也创业要脚踏实地。



  主持人:从专业角度来讲,孙老师有什么看法和建议呢?



  孙晓伟:因为我们做北京市自谋人员与失业人员的创业培训,每个参加创业培训的人员都有一个心理测评。比如刚才郭主任讲的成就动机,要有很高的成就动机,要有抗挫折能力,即耐挫感要强。还有要保持一个很强的市场洞察力,要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因为创业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对个人方方面面都提出很大的要求,很强、全面的挑战。路途也很艰辛。



  首先,如果你要创业的话,首先要有一个很好的心理准备(具备迎接挑战的很好准备)。还是要有一个科学严谨的规划,作为大学生创业者来说,因为你毕竟受到过很好的教育,你的创业步伐要更为稳妥和扎实,代表一定的文化层次。



  主持人:说到职业生涯规划,目前我觉得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大多是在企业当中进行的,而且大部分职业规划知识也是针对企业的员工实施的。孙老师,有哪些适合即将毕业,或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朋友的职业规划知识?



  孙晓伟:适合大学生的也有很多,比如你的职业倾向的测评,就是,我倾向于喜欢什么样的工作,可能对我有一个人格的测评,人格特点是什么。或者围绕一些专业能力方面。比如我语言的能力,对文件的组织能力,包括对图表识别能力等,都可以进行测评。而企业测评因为有自己的需要,有一些测评。比如招销售人员,可能需要一些社会经验特别强的人,如果你要是招一些内向的人,可能不太适合这样的工作。



  大学生做职业规划,还应以认识自己为主,充分的认识自己,更脚踏实地一些。



  主持人:职业生涯规划是否需要与自身专业兴趣、专业知识都要相关吗?



  孙晓伟:肯定要考虑你的相关专业背景、职业经历。



  主持人:大学生如何协调兴趣与实际工作中的的矛盾,比如说,大学生很喜欢这个专业,但是不一定能找到这个专业的工作?



  孙晓伟:对,很容易有这样的问题。可能我找的工作不是我自己喜欢的。比如计算机软件研发人员需要一个很好的,特别有条理的人,对于外向型的人来说,可能有一些困难。专业和兴趣可能会存在矛盾,真正落到我们自身来说,肯定要有一个取舍。我不能说一味照顾我的兴趣,我就不停地去跳槽,不停地去选择,肯定也不现实。也就是说,在有限的情况下,基本围绕我们的兴趣出发。当兴趣和专业发生背离的时候,还要考虑现实。



  主持人:当前社会发展也是日新月异,明确什么行业、什么地区会是未来的机遇,是大学生顺利就业,成就事业的胜利砝码,在这里,两位老师对大学生有什么建议和期望吗?



  郭益民:一句话就是“认识自己、相信自己,走出一条创业之路”。这是什么概念呢?在这里“认知自己”这一过程是很复杂的。每个学生可能并不认知自己,爱好的东西可能也不是他的价值取向,或者今后的职业取向。“认清自己”意味着真正把自己从一个更高的层面上去定位,从自己的性格、特长、习惯等几个方面去品位看看自己适合做哪些东西。这是从大学生就业这个角度。



  从创业这个角度“认清自己”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今后你在哪个领域中能够有所发展,往往兴趣都是创业者第一桶金的摇篮。这就是做到“认识自己”。更多的大学生可能是从兴趣入手,走出自己的创业之路。所学的专业这方面的成长空间会有多大?专业和自己的爱好、兴趣能否形成一个共同体,这样可能会在某一个领域中形成自己的突破。哪怕在为自己做储备,我今后要在这个方面有所拓展,现在,可能我就是给同学卖MP3等,但是这是为将来在做准备,不怕,因为这个过程是每个创业者必经的一个过程。对于广大青年人来说,恐怕都面临这一点的变化。



  走自己的创业之路,看准目标,组织团队,形成合力。我记得当初马云就是,他在做电视采访的时候就说,他和清华大学的那个创业团队里的人一起,就是在“创业年”里搞了一个网站。搞得不错。



  清华大学的鲁军是“休学创业”,并成为中国大学生休学创业的第一人。而马云刚开始时,向别人推销网站、给人讲电子商务。现在马云的电子商务也做得不错。但是那时候,人们对电子商务的认知度还不高。



  马云当时自己说,他要撤离北京,他带着几个人,说你们要跟我走,就跟我走,如果不跟我走,我帮你们想办法。于是他回到了杭州,之后才有了现在的“阿里巴巴”。应该说,在这个过程里,马云觉得这个领域对他来说是空间无限,机会无限。所以这里面有经验的问题、市场的协作和团队的团结问题。我鼓励很多同学,不要盲目创业,要认清自己、选准方向,再迈出坚定的一步。



  孙晓伟:我相信那样一句话“知识就是力量”,我们不要为暂时的困难所灰心,哪怕我现在做家政,我也要做一个有品牌,有特色的家政。即使卖猪肉,将来也形成一定的规模品牌效应未尝不可。对于大学生来说,还是扎实的武装自己,认真的琢磨自己,看自己究竟适合做什么、需要什么、缺什么,这样才能在职业的发展上越走越远。



  主持人:两位的建议都很中肯也很实用,希望对大学生朋友有所帮助。谢谢两位。同时我们希望大学生朋友通过本栏目看清就业形势,找准自身定位,成功实现就业,成就理想职业。本期访谈到此结束,再次感谢两位作客本期栏目,同时感谢网友朋友们的支持与参与,再见!



  郭益民:对,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为什么?和你高智商并不矛盾。因为如果你没有“脚踏实地”的精神,也没有今后的“高台楼阁”。
求职标签
讯息分类
热门文章